10号釜试车有感
- 2025-08-29 17:24:00
- 刘光 原创
- 150
10号釜试车前,我先对员工进行了工艺培训,管线从什么地方来,到什么地方去都系统的讲了一遍。车间对管线也做了气密性检查,查出的漏点都做了处理,孙钦波对流量计安装进行了调整,重新找平复位。
7月16日,马总说:我想今晚10号釜投料,然后留下了光海、秀川、钦波和我。试车开始,WA252投料一切顺利,然后要投WA253了,因为开始是负压,进料有些快,温度控制有些困难,听从当班班长韩磊
建议,将流量控制在 300公斤/小时以下,且反应釜用氮气充成微正压,温度逐渐平稳。
然而新问题又来了,WA253流量计不稳定,马总亲自到液氨泵前查看流量,启动两台计量泵,均未达到预期。后经旁路基本稳定,一切趋于平稳,商讨后我们撤离,留下吕班长坐镇指挥。第一批完成,结果除WA253含量有些高,按照之前的认知,就算合格了,因为WA252没有了。 第二批如何投料?
因为第一批按常规投料量WA253有些多,所以第二批就把WA253的量降到了1100公斤,为了更有把握些,决定到1050公斤时取样看看状态,结果达到预期且出料量满足条件,一切OK!
然而第三批出现异常了。按第二批的投料量设定,取样除了WA253有点高,倒料少了200公斤,确认釜内无料,只好搁置。
继续第四批的投料。按总结的投料量投料,按分析结果补加WA252多次,第二次补加后出现了逆反结果,不知道哪里又出了问题。我内心难免有些焦虑, 结果在补加中发现即便不开阀门的情况下,流量计累 计竟达 98公斤,从而说明在补加小于这个数量的时候,可能物料根本未补加进去。后来要求启泵后先把累计清零,再开手阀进料,明显达到了预期效果。
随着试车的进行,新问题还是不断出现:有的班组仍认为 10号釜进料与加氢釜进料管线矛盾冲突;有的员工操作非常不熟练,要边查看操作规程边操作;取样不具有代表性,导致补加了这个再补加那个,真的成了拙老婆和面了。
面对这些问题,我对各班组人员进行了第二轮的培训。操作很熟练的,就只讲补加的计算方法,操作有问题的就培训为什么不能那样做,效果不错。
10号釜试车过程中,每天就这样不断被新问题打扰,就在写这篇文章时,又遇到一个新状况:按照流量计指示,WA253还差几百公斤进完,而压力却涨到3公斤以上,班上检查确认无氮气漏入后,推测可能WA253进多了,取样分析的确如此……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二十多批试车锤炼,员工操作有了很大的进步,现在基本都能应对了。
通过这次试车,我也有了很多新的收获和认知。首先是对培训的认识。以前认为只要跟员工把操作要点讲一遍就OK啦,但这次试车让我明显感到培训不到位的弊端。因为没有考核,对员工培训后掌握的程度不了解;没有现场考核,员工对工艺路线熟不熟悉也无从得知。一投料,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。员工操作千差万别,很不规范,出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和处置。有了第一次培训的教训,针对操作中暴露出的问题,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第二轮培训,效果明显好了很多。
另一个感触就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专业。我们做 生产的就应该逐步把自己培养成这方面的专家,至少要做成专业化的人才。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算作专业化人才?以前待过企业的领导对此曾经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:现在的大学本科生,一般是 4年的在校学习时间。咱们现在刚参加工作的员工,年龄大部分都二十多岁,你专门来学生产操作,四年一个本科,你干上两个四年,就是两个本科。只要愿意学,起点并不是非常重要,只要立足岗位,下决心学,用心学,你就成为化工操作的行家的。